查看原文
其他

《中餐厅》里的跨文化传播

觅游宋于字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原创作者丨觅游觅游宋于字
编审丨觅游侧影学长
排版丨美工弟弟SC



作为中华美食文化的“宣传大片”,《中餐厅》第三季并不是只有“我行我素”的黄晓明“一手遮天”。


杨紫、王俊凯等当红流量明星,以及会唱京剧的金马影后秦海璐和晚宴大厨林述巍的加持,都为《中餐厅3》的美食文化宣传助力不少。


这些“大人物”带着中华美食开展的为期二十天的“跨国旅行”,在意大利呈现了64种中华美食,并接待了约850位客人,还在最后与当地厨师切磋厨艺的过程中留下了中国的一两道经典菜品。


《中餐厅3》用具体的数据和切实的行动担当起了中华文化“宣传大使”的重任。

(图源网络)

饮食文化符号打造跨国界认同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宇宙的认知分类和对精神世界的特殊体验,饮食即是对生命哲学的理解和实践的一种方式。

食物本身是客观的物质,其作为所有人共同的生理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共同的“语言”。


《中餐厅3》在短暂的20天内打造出64道中国美食,通过饮食这一文化符号产生文化认同、文化依存,将中华文化浓缩在饮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于无形之中在观众心中形成了美好的图景,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以及对外的文化输出。

(图源网络)

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中,人际传播中的符号大致被分为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类。在饮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最常用的语言符号退居其次,非语言符号开始登上舞台。


关于非语言符号,拉里·萨姆瓦这样定义:“非语言符号传播包括传播情境中除却言语刺激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信源)和信息接收者(信宿)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吉地库·恩斯特将非语言符号和跨文化交流联系起来指出:“如果在最初的接触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没有被减少的话,人与人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几乎不可能发生。”


《中餐厅3》以饮食为背景,其中潜在的“一日三餐”的人类共识为节目嘉宾与当地人互动交流打造背景。


同时《中餐厅3》在广场上推出的试吃推广活动又以美食中的隐藏符号吸引更多的顾客光顾。饮食的非语言符号打破了不同国家地域的隔阂,实现了跨文化传播交流的第一步。


(图源网络)

另外,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他指出“能指”与“所指”对于符号而言就如纸的正反面。


“能指”是符号的形象,“所指”是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每当提出一个“能指”都会在脑海中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符号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意义,成为构建、传播文化的基础。


《中餐厅3》中展现的“能指”如龙井虾仁、辣子鸡丁、珍珠奶茶等,其背后的“所指”暗含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茶文化、川菜文化、台湾美食文化等。


《中餐厅3》依靠饮食展示中华文化,于味蕾与视觉之中开拓了文化展览的新天地,在异国他乡赢得了受众的认同。

中华古典之美凝结国家文化形象


肯尼思·博尔丁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形象是基于信息传播而形成的,而信息传播是由符号的编码与解码来实现的。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作为载体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建构国家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秦海璐在招待陶尔米纳市长和原餐厅老板的晚宴上,唱起了中国经典京剧《贵妃醉酒》,以戏曲作为展现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为在场的意大利友人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源网络)

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认为,国家文化形象具有整体性特征且具有高度的凝结性,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呈现,是国际社会当中其他国家和本国国民观念的整体文化印象。


而这种文化形象是如何建构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说法来看,世界上一切存在着的物质都是因建构而产生的,事物通过社会建构,产生了相互关联的意义,并以此存在着,因此应当在交往和互动的关系中促进事物的产生。

建构主义理论假定:一国的身份不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私有的和现成且不可更改的,也不是先天给定的或是内生的,而是在国际交往与他国的交往、互动即信息传播中通过观念的共享,凭借观念结构或结构化的观念而“社会地”建构起来的。


文化作为社会性共享知识在国际间传播,形成主体间共识,成为了国家身份认同的构建载体。《中餐厅3》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体现在餐厅布置的各个细节中,这种细节表现貌似无求,却为跨文化传播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动力。


如中餐厅在餐桌上摆放着的川剧变脸玩偶,餐厅墙壁上写着的古诗句“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又或是墙壁旁边安置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台,这些随处可见的细节都是中餐厅为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的表现。


(图源网络)

文化具有抽象意味,因而在其形成过程中也要有依托的载体。《中餐厅3》依托汉服和川剧人偶等传统文化代表物,凝结古人智慧,将中华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带去了欧洲。


黄晓明用霸道总裁的方式以“服”载道,让杨紫和王俊凯穿上汉代礼服进行宣传,操作手法虽有些油腻,但其初衷还是在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文化载体展示中国魅力。


此外,节目中沈梦辰和杜海涛这对主持人在一对外国友人的订婚宴上掀起了一股中式浪潮,利用仪式为载体注入了诸多中国古典元素。


在订婚宴上,男女双方都穿上了中国的礼服,现场还播放了中国歌曲《好运来》,让外国友人也体验了一把中式订婚的喜悦。

(图源网络)

“他者”审视视角强化“我者”认知


“他者”和”我者“的相互关系可以表述为通过作为客体的”他者“来确认主体的”我者“存在性的过程。


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指出,主题可以通过自己在镜中的形象,在意识中获得自己的身体,从而完成自我身份的确认与认同。


人的自我身份的确认可以说是通过”他者“,即”镜像“来完成和实现的。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契机在于”他者“为”我者“提供了不同于自我审视的新视角,从而引导主体在对话过程中重塑对自我身份形象的认知。


仝卓在中餐厅为意大利友人所唱的意大利歌曲《Lavita》,让意大利友人从他者审视的视角看到了自己国家的文化,为认识和强化自我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图源网络)

从人类学的视角解读,“他者“是一种研究对象,同时还扮演着观察者的身份。在这一相互的身份当中,研究对象和观察者互为”他者“,共享视角。


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希望以对方为途径重新认知自我。在西方传统人类学的研究当中,正是通过被研究对象的观察建构起了新的自我文化价值,这种价值正是在二者的相互审视的过程中产生的。

(图源网络)

《中餐厅3》作为慢综艺节目题材之一,其制作目的在于被“观看“和被”审视“。在观看和审视过程中,“他者”的作用和地位得以凸显。


在《中餐厅3》中,“他者”不仅包括所有现代文化体系结构之中或者是结构之外的观看受众,还包含了节目中餐厅的客人、当地的居民等等。


节目中的”他者“对节目的影响更具有代表性和直观性,他们是“隐形的他者”。他们存在于异领域文化结构当中,并且以异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华文化。

(图源网络)

“我者“处于西方的语境之中,将中国的文化特征用西方的语言诠释出来,从某种程度而言更符合”他者“的观看需要。


《中餐厅3》中每上一道菜都会注意观察客人的反应,并且根据客人的需求和口味偏好调整菜的做法。如当地人的口味偏淡,林大厨便将川菜的辣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推广中华美食的同时也更好地适应了当地人的生活节奏。


在沈梦辰和杜海涛在唱《快乐指南》时,考虑到语言的隔阂,将歌词中的”blabla……”部分交给客人来唱,既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又恰当地融入当地人的文化氛围。


《中餐厅3》将“他者”与“我者”紧密结合起来,在对“他者”的审视视角下不断强化“我者”认知,并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图源网络)

“大约一百年前,歌剧《图兰朵》用想象描绘了中国,旋律沿着丝绸之路,传遍欧洲。


一百年后,一带一路继续探索文明,中意文化不再遥远神秘。”《中餐厅3》飘洋过海将中华美食带到意大利,在中餐厅,中国文化细化在每一道中华美食里,蕴藏在餐厅布置的每一个细节中,也承载在每一位《中餐厅3》合伙人的意识形态里。


通过节目,意大利也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留下了美丽的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中餐厅3》里,中意之间不再是遥远而神秘的“陌生人”,而成为了彼此相识又亲密的故友。
参考资料:

【1】卢李.慢综艺节目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播——以《中餐厅》与《尹食堂》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8):114-135.

【2】李睿.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90-104.

【3】姜瑶. 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视觉符号解析——以“北京8分钟”为中心[D].河北大学.2019.

【4】姚振轩. 电视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个案[D].江西财经大学.2019.
-END-


往期回顾


热点30分| 国足输了,考研er可不能输

大报小传:不考外新史你也该看看,他山之石 何以攻玉?

只需要认真写7次,你的评论会有质的变化!

跟康辉一起用vlog追新闻,是什么体验?

每周一考02复盘:思考越多,收获越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